作者 / 面二
编辑 / 章鱼
为人子女,能从家里长辈嘴里听到的最恐怖消息莫过于:"我有个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
尤其当长辈问你"听没听过 Pi 币"的时候,就预示着接下来的一切都将往不可控的方向高速驶去。
多数年轻人对 Pi 币的最初了解,是家里老人口述的零星关键词:
虚拟货币、手机挖矿、能赚巨量财富。
父母口中的发财狂热叙事,落在多数子女耳中几乎等于大事不妙。当心怀恐惧的子女上网一搜,发现 Pi 币因太像传销和诈骗遭多国监管质疑。早在 2023 年,无锡网上公安就曾发文称:
Pi 币骗局,专门围猎老年人。
Pi 币,精准围猎老年人?
在了解什么是 Pi 币之前,人们总会先开始了解自己的父母。
看着他们远赴外地在某地村口,以近似法事求财的形式,在一块石头前跳一通抓财舞的行径;
或穿着统一的服饰,在一线城市郊区的五星酒店大堂,以近似年会团建的形式,和同样装束的同龄人碰头;
抑或是本着就近原则,把活动挪向室外和公园,以丢手绢式的阵型席地而坐,还安排大家各奉上一项才艺表演 ......
光从形式和内容上看,这都是普普通通的老年活动。
但稍微了解一些细节,你就会感到哪里不太对劲。
你忍不住问问他们最近在忙什么,他们神神秘秘透露:
最近在挖 Pi 币。
在理清中老年人为什么为 Pi 币疯狂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
Pi 币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通俗地讲,就是一种虚拟货币。Pi 币,全名 Pi Network,江湖上的花名包括" π 币""派币"等。
某种程度上,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是经过包装后的"中老年版 · 比特币"。
最大的区别在于 PI 币尚未在大多数主流交易所上市,价格极其不稳定,未来的价值受市场情绪、供应量和需求量等因素影响。目前,PI 只能在 PI Network 的封闭生态系统内进行使用,无法在外部市场中兑现任何经济价值。
也就是说:它无法像比特币一样进行交易,也无法兑换为人民币或美元。
在社交媒体搜索 Pi 币,常见的提醒词是:
你买的 Pi 币只是"空气币期货",交易所一关,账户直接归零。
如果要用更直接的方式理解 Pi 币的潜在风险,那么你将看到:
在 2023 年的央视报道中,Pi 币曾被公安质疑带有诈骗属性。
但同一样东西,代入中老年群体视角,却成了完全不同的故事。
在中老年人看来:
Pi 币,是人到暮年发家致富的唯一机会,是遗落在民间的新时代发财宝典。
能入坑 Pi 币圈当派友的中老年人,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有大把的时间却无事可做。
长久如此,空闲时间就变成了折磨。
偶然的契机下,身边会有一个熟人来做发财引路人来问他们。话术大致如下:
"闲着也是闲着,想不想找点轻松的事做?0 投入,玩玩手机就能赚大钱。"
起初,这些人可能被老朋友、老同事或是亲戚拉入"派币交流群",群里通常有一个或多个资深老师做意识渗透,传达:
"派币现在很值钱",
"国外很多地方都能直接花 Pi 币",
" 1Pi=2000 美金"诸如此类的消息 ......
刚入群的时候,人人都对 Pi 币充满怀疑。
但第一个人说 Pi 币值钱或许没有说服力,第二个人说 Pi 币现在能换一辆奔驰让人将信将疑;
群里第三个派友说自己准备远赴澳门用 Pi 币提车,开始让人想追后续。
群里喜报不停传来,掺杂真假难辨的新闻报道,群里 100 个人都在高呼 Pi 币值钱,且在将来会持续升值。
有人声称自己定居海外的群友,会以不经意分享生活碎片的形式告诉大家:
Pi 币在海对面很有现实价值有购买力,连特朗普都花 Pi 币买私人飞机。
等到国内可以兑换那一天,各位群友人均富可敌国。
纵使这种信息在你我听起来有点荒诞,但中老年群体出了名地相信一切离谱信息,唯独不相信子女。
他们相信苹果手机收消息有延迟,是因为美国人先要看一遍;
相信手里各路"专家"说的,喝了瓶装矿泉水容易不孕不育。
这么看下来,同一批人通过派友群里的大量信息,坚信用手机挖矿能发财也不稀奇。
" Pi 币能发财"意识至此成功埋下,毕竟前期挖矿也不用花钱,每天需要做的只有动动发财的小手点点手机。
剩下的只有尽人事听天命,静静等待 Pi 币可以兑换成现金的那一天。
时间越长,Pi 币在中老年人心中就越接近无本万利的潜力股,很多人甚至会准备上几部手机昼夜颠倒式挖矿。
在这种氛围中不用浸染多久,就足够打动一个新入圈的老年派友,完成第一轮洗脑。
由于各个地区大大小小交流群、俱乐部数量众多杂乱,关于一 Pi 币究竟值多少钱上始终无法达成共识。
据各路不可靠信息,有人说一 Pi 价值百万、千万美元上不封顶,有人说一 Pi 能在海边买套别墅。
信息的极度纷杂,会逐渐推动中老年学习 Pi 币的相关知识,尝试自我求证。
中度中毒的派友们,开始每天戴着老花镜听课、做笔记、研究金融知识,研究什么是"区块链""生态""交易""赋能"。
学习如何更快挖矿、升级算力、获得更多 Pi 币的过程,相当于中老年群体人生的第二次知识大爆炸。
大家在长达几年漫长自学生涯中,完成了第二次自我洗脑。
Pi 币,是如何掏空老年人的?
了解 Pi 币的下一步,就是开始在 Pi 币上花钱。
在弄清楚钱都花到哪了之前,首先要弄明白挖 Pi 的一系列操作流程。
这也是它被指传销和诈骗的主要依据。
在手机上挖矿并不难,能让众多中老年人都玩明白的东西,本身也复杂不到哪里去。
只要每天点进一个固定 App,点击屏幕就是获取所谓的"算力",算力越多挖得越快,在 App 端能看到的 Pi 币数量也就越多,通过挖矿得来的 Pi 币就累积在手机 App 里,仅此而已。
签到、看广告、邀请,都是加速算力的主要途径。
邀请别人来挖矿,自己的算力就会提升一倍,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 Pi 币在中老年群里中裂变得如此迅速。
挖矿的确不需要花钱,但不代表 Pi 币的分支产业也不需要。
到了这步,但凡玩过益智类小游戏的都能明白:
算力,接近游戏里的体力、钻石、金币。
虽然免费也能玩,但玩得久了总踩着设计好的节点逐步氪金。
一部分中老年派友为了获取更多 Pi 币,筹备加速算力,就会从"业内人士"手里买节点作为加速器,很快就能烧掉一个家庭积蓄和退休金。
而且,算力不是掏空退休金的唯一手段。
在中老年人聚集最多的下沉小城市角落里,有着批量神秘的" Pi 友"俱乐部,平时以组织聚会的形式,掌握城市中的大部分派友作为"潜在客户"。
每逢软件升级、点开软件界面一直出现加载圆圈,又或是各种中老年人搞不懂弄不清的问题时,到俱乐部帮忙升级一下,解决点基础问题,就能收费几十到上千不等。
还有更多已经入坑的中老年人,怀揣迫切的发财需求,扎进自己一知半解的财富世界,日常接触的都是群里声称"已实现财自由"的大牛,只觉得自己懂的太少太少。
自学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开始寻求那些派友圈内功成名就的老师,报班听课。
退休后的第一笔自我提升支出,研究怎么获得财富的钥匙。
几万块钱 10 节网课,甚至连老师也是中老年人,但某种程度上反而会让他们更加相信课程的含金量。
过去 Pi 币一直算是小众圈子,开始引起大批人注意,还是在一段时间里,大量中老年派友都要去山东兑换 Pi 币的消息。
毕竟 Pi 币究竟价值几何,一直是中老年派友圈内"房间中的大象"。
长时间接受" 0.2Pi= 一辆帕萨特"兑换公式洗脑的派友,也会看到 Pi 币在韩国只值 5 碗炸酱面的消息,时常因此心乱如麻。
所以当听到国内有地方可以兑换 Pi 币的消息后,任何人都没法阻止派友们动身前往。
听当地对接人说,落地要先签保密协议再接头,全程不能使用手机和外界沟通,因为有人会瞄上这笔能掌控世界的财富。
一套流程下来,上当的中老年人最终在毫无察觉中被再次套中:
背了一身贷款或网贷。
自此成为真 · 犯罪环节中的一环,带着永不清醒的发财梦,回家继续挖矿。
无论骗钱还是骗人,骗多还是骗少,在我们看来都是熟悉的剧情和结局。
尽管官方一再发布通知提醒 Pi 币挖矿有风险,频繁登上社会新闻,又在反诈宣传的重点名单中。
但一切都无法阻止中老年派友,始终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Pi 币,为何盯上老年人?
家里炒 Pi 币的老人到了和儿女推销 Pi 币的这步,基本中过五步蛇毒,且已经走到了第四步。
儿女在得知父母在"玩转 Pi 币"的消息同时,也会同时收到一个请求:
"你也开始玩 Pi 币吧,我带你。"
互联网上有无数子女和后辈的亲身经历证明,Pi 币不会一夜暴富,只会让人精神失常。
如果说之前一直瞒着子女挖 Pi 币,不敢对家里人说究竟在这上面花了多少钱,还算是有一丝理智尚存。
而到了开始拉子女入 Pi 币圈,是真正不知道天地为何物。
他们真的全然相信这一切,接受了 100% 程度的洗脑,还准备"利及子女"。
连在劝身边人都挖派币时,派友们有着极为相近的劝导话术:
"看不上一年累死累活挣的那几个辛苦钱";
"瞧不起你不信 Pi 币";
"不理解这么英明神武具有高纬思想的老子,怎么养出这么个认知低、财商低的傻蛋" ......
多年亲子关系,经过 Pi 币改造,变成了单纯的上线发展下线。
到了这步可以发现,Pi 币本身就带有相当强烈的传销性质。
而这也是 Pi 币本身能成为最有隐藏性、迷惑性的骗局原因之一。
Pi 币的排他性、循环论证、利益承诺、重复性,甚至包括符号化加在一起,基本就是一部洗脑教科书。
通过邀请裂变分享,也和传销上线发展下线脉络吻合。
区别在于,传销的第一步就是洗脑、拉人头加最重要的:投钱。
Pi 币是初期 0 投入,纯洗脑,等派友花下大量时间精力后,再被诱导做下一系列看似"自愿"的金钱投入。
这样隐形骗局的阴险之处,就在连子女知道家里老人挖 Pi 币后,都容易产生"不花钱就随他去吧"的情绪。
但从原理层面讲,Pi 币是带有传销性质的温水煮老头。
发现时,往往已经为时已晚。
有关 Pi 币反诈宣传最难的一点,也正基于这个原理之上。
Pi 币本身作为一种上不了主网的"空气币"算不上什么骗局,直白点说他们主要的盈利方式,也就是多吸点人来看广告,赚点广告收益。
也正因为如此,Pi 币也成为了容纳大量骗局寄生的造梦工厂。
用蒙太奇式半真半假式谎言,在一步步洗脑后,掏空派友的钱包。
所以直到今天,已经被骗钱的老年人,还相信"有人在借着 Pi 币名头做坏事,但这和 Pi 币没关系,我还能发财"。
因为从一开始,各路骗局已经就" Pi 币是真的,值钱是假的"这个问题上达成了自圆其说的逻辑链条。
谁说 Pi 币不值钱就是单纯认知低,权威人士不看好 Pi 币,是怕普通派友分资本的财富蛋糕。
敢直接奔赴线下兑换 Pi 币的群体,更不在乎什么隐私泄露的风险。
有关骗局的一个经典残酷真相,就是总有人相信自己天生比他人聪明一大截。
每深究一个骗局,就能注意到其中注定有些熟悉的桥段。
实际上所有骗局都脱离不开几个共通的行骗模版。
从早年的"原始股"骗局,再到保健品神药,一夜暴富或健康长寿的承诺,始终是收割老年人的利器。
每场针对老年群体的骗局,都是精准利用老年人对新技术的陌生感,和他们晚年财富焦虑。
互联网时代的骗局,就是同一个框架的精细化升级。
时间倒退些年头,那时候的创业话术比起现在来说要明显很多。
过去主打的创业发财是"轻轻松松发大财"和"前期小投入,后期大收获",现在是"日常用手机挖矿,有点辛苦但能发财"。
前者美好过头,后者相对来说更贴近现实,给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
更何况,互联网流传的" Pi 币是由斯坦福团队"打造,对极度相信优绩主义的中老年人来说,简直是给 Pi 币有潜力的一场盖章认证。
加上 Pi 币的运作过程强调勤学习、勤交流行业内知识,积极参与社群的"辛苦工作",注定能圈住最崇尚勤劳致富的一代。
Pi 币陷阱从不会单纯利用贪婪,而是以一个潜在风口形式,利用中老年群体的焦虑,对"劳动价值的认同",怕在人生末班车错过财富末班车的得失心,来一步步加重中老年人的时间、精力、金钱上的沉没成本。
要怎么从 Pi 圈挽救老年人,是个恒久的课题。
防骗意识提升、子女监管、尝试建立有效沟通都不足够建起万无一失的防骗防火墙。毕竟对正在做发财梦的中老年人来说,这个时候谁劝阻,谁就是发财路上的最大绊脚石。
对子女来说,阻止全家破产的第一课,只能从你我先知道 Pi 币是什么,提高监管敏感度开始。
今天回家,先检查家里长辈手机里有没有 Pi 币 APP。
股票配资官网开户,本地配资公司,线上股票配资炒股门户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