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达14天的艰难救援行动,朝鲜5000吨级新型驱逐舰的舰艏已经被切割,而其声呐系统则很可能已遭致毁灭性损伤。在金正恩将此次事件定性为犯罪行为之后,平壤也面临着技术自立与寻求外交援助的交叉路口。这一事故背后,朝鲜的军工体系暴露了哪些深层次的问题呢?
根据卫星拍摄的图像显示,朝鲜的翻覆驱逐舰终于被扶正,但其舰艏的切割痕迹显而易见。尽管直升机甲板的标志依然清晰,舰体却仍处于舰艏抵岸、舰尾浸水的危险状态。这次扶正过程耗时14天,远超朝方最初预计的2至3天。整个过程中,施用了超过30个浮力气囊、多艘工程船和钢缆牵引,还有人力拉绳的辅助。艏部的切割明确表明其声呐舱段可能已经遭到了结构性损毁,若要修复,势必需要更换整个舰体或关键设备。
展开剩余74%该事故的直接原因在于船台滑轨的平行度失控,舰尾优先入水导致了侧翻,船底与船台的剧烈摩擦甚至形成了破孔。朝方曾声称只有右舷发生刮擦,并无重大损伤,但事实上情况要更为严峻。
在驱逐舰艰难扶正的过程里,舰艏的切割进一步暴露出深层危机。专家猜测,其龙骨可能已经扭曲变形,影响舰体的结构强度。此外,舰内的精密电子设备经过海水浸泡后功能失效的风险极高。扶正时选择切割舰艏是为了减轻重量,便于调正,但这一举动无疑进一步削弱了舰体的整体完整性。
与此同时,朝鲜的本土制造能力极其有限,清津造船厂没有能够容纳5000吨级舰艇的干船坞,只能依靠露天船台进行修理。如果要将损坏的舰体转移至拥有浮船坞的南浦造船厂,那么遭受损伤的舰体可能难以承受拖航过程中的颠簸。即使转移成功,朝鲜的工业基础也很难支撑精密的修复工作。
首先,特种钢材的供应需要依赖进口,而这一行为受到国际制裁的限制。其次,朝鲜的焊接工艺不仅落后,船体的强度也令人存疑。因此,金正恩在今年6月下旬的劳动党中央全会上严令必须在全会前完成修复,将技术问题上升为国家威望的政治任务。此前,已有四名船厂高管被拘留,其中包括总工程师和船体车间主任。
政治压力可能导致的仓促修复将埋下长期的安全隐患。如果选择自主修复,或许能够维护技术自主性,并避免在外交上妥协,但这也将面临修复工期延误和质量难以保证的风险。
美国媒体猜测朝鲜可能会通过非公开渠道向中俄寻求协助,比如用矿产资源换取设备租赁或专家指导。然而,目前中俄两国尚未表态,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免触碰联合国制裁的敏感区域。毫无疑问,朝鲜因追求冒进战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该舰的建造周期仅有400天,而国际同类舰艇则需要3年的时间,急于赶工导致了质量控制的牺牲,甚至在武器尚未安装的情况下便强行下水,重心计算出现偏差。舰上74个垂发单元虽然兼容四种导弹,但系统集成的可靠性尚未经过验证。这类问题的延伸甚至可能影响到导弹的领域,此次事故的损失或许高达20亿美元,相当于其年度军费的15%。如果朝鲜继续追求大而全的装备,那么基础工业的短板可能会引发更多类似事故。
当清津船厂用蓝色篷布遮盖住侧翻的舰体时,朝鲜所掩盖的,不仅是技术失误,还有更深层的发展焦虑。舰艏的切割标志着修复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而金正恩的政治倒计时则把朝鲜推入了窘境。这场事故最终会随着军舰的再次入水而淡出新闻头条,但它所带来的警示将长久存在。大国重器的制造,需要对技术规律充满敬畏,保持战略耐心,而不是追求在聚光灯下的快速成效。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官网开户,本地配资公司,线上股票配资炒股门户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