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我猜你今天的朋友圈也被“霜”给刷屏了吧?
满坑满谷的文艺青年、斜杠诗人一夜之间全都冒了出来,配图要么是沾着露珠的红叶,要么是雾气氤氲的远山,文案不带上一句“秋暮冬至”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滑着手机的我,差点以为自己误闯了哪个“当代徐志摩”的粉丝见面会现场。
坦白说,几年前我还挺吃这一套的。
那时候觉得,在快得让人喘不过气的日子里,能有人提醒你节气的变化,吟两句看似高深的句子,仿佛是在一堆生锈的齿轮里头,滴进了一滴润滑油,带着点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儿。
生活嘛,总得有点仪式感,不然怎么跟一地鸡毛的现实死磕?
就像那句“愿你阅尽人间霜华,内心依旧从容向阳”,说得多好,多漂亮。
这话就像美颜滤
镜,一键就磨平了生活的褶子,只剩下柔光和温暖。
可我今儿早上,是被窗户没关严、蹿进来的冷风给吹醒的,起床第一件事是找秋裤,而不是找手机发朋友圈。
看着镜子里睡眼惺忪、头发乱得像鸡窝的自己,我突然就对那些精致得像摆拍的“霜降祝福”失去了兴趣。
怎么说呢?
那种感觉,就像是你明明在泥潭里摸爬滚打,浑身是泥,但偏要抬头仰望星空,嘴里还念念有词。
不是说仰望星空不对,只是这种姿态,有时候太刻意,太……表演了。
朋友圈成了一个巨大的剧场,节气就是定时拉开的幕布,大家换上统一的戏服——也就是那些“爆款文案”——扮演一个岁月静好的角色。
这戏服真的合身吗?
我想起去年霜降,公司项目赶得昏天黑地,我凌晨两点开着车从郊区的工厂回家,路上大雾弥漫,车灯只能照亮前面不到五米的距离。
我把车窗摇下来一点,一股冰凉潮湿的空气灌进来,带着点泥土和衰败植物的味道。
那是我那一年,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哦,秋天真的要过去了,冬天要来了”。
那是一种不带任何修饰的、粗暴的季节感,它不是一句“秋霜降,冬将至”能概括的。
那一刻,我没有半点诗意,脑子里唯一的念头就是“妈的,赶紧开到家,冷死了”。
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把太多真实的感受,外包给了“文案”?
我们不再用自己的皮肤去感知风的温度,不再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叶子是如何一天天变脆、凋零,而是直接打开收藏夹,复制、粘贴,完成一次标准化的情感表达。
我们就像流水线上的罐头,被贴上“霜降限定”的标签,内心却空空如也。
这到底是我们在过节气,还是节气在“过”我们?
说得难听点,这种集体性的抒情,内里藏着一种巨大的焦虑——对时间流逝的焦虑,对生活失控的焦虑。
你看那些话术:“愿你心中常怀暖阳,四季如春,幸福绵长”。
这话的潜台词不就是“我知道外面很冷,世道很艰难,但我只能这么祝福你了”。
这哪里是什么祝福,这分明是一种无能为力的自我安慰,是成年人世界里心照不宣的“抱团取暖”。
我们发这些东西,不是为了告诉别人我们过得多好,恰恰是为了掩饰我们可能过得不那么好。
当然,你也可以说我这人太“杠”,太喜欢解构。
人家就是单纯分享一下美图美文,图个好心情,有什么问题?
没问题,完全没问题。
只是,当一种行为变成一种心照不宣的“社交礼仪”时,它背后透露出的社会心理就很有趣了。
这就好比,曾经的奢侈品大牌,最初是真材实料的象征,后来就变成了身份的符号。
当朋友圈的“霜降文案”也变得内卷起来,比谁的句子更唯美、配图更有格调的时候,它就脱离了“分享生活”的本质,变成了一场心力交瘁的竞赛。
我倒觉得,今天最好的朋友圈文案,或许应该是吐槽。
比如:“霜降了,暖气费交了吗?羽绒服拿出来洗了吗?那个去年说要减肥陪你过冬的人还在吗?”
或者更直接点:“风起多添衣,别跟我扯那些没用的,赶紧穿秋裤!”
这股子不加修饰的人间烟火气,不比那些飘在天上的诗句,来得更实在,更温暖吗?
真正的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句“岁月静好”就能概括的,它是在降温的清晨给人一个拥抱,是在忙碌的深夜递上一杯热水。
它在每一个具体的、甚至是狼狈的细节里。
所以,今年霜降,我啥也没发。
我只是在阳台上站了一会儿,看着楼下枯黄的梧桐叶被风卷走,然后打了个电话给我妈,让她记得把厚被子拿出来晒晒。
这事儿,比发十条朋友圈都重要。
你呢?
今天朋友圈营业了吗?
来评论区聊聊,别用那些复制来的句子,用你自己的话。
股票配资官网开户,本地配资公司,线上股票配资炒股门户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